打造理想大学,实现大学善治
历史学院副院长 李传军
本组成员通过参加这次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两部重要辅导材料,聆听了胡金焱书记所做的《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辅导报告。大家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言,结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各单位工作实际,畅谈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感想。气氛热烈,交流深入。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展需要和根本保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就《决定》和中国社会治理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之治”的时代图谱,第一次系统揭示了中国实现两个“奇迹”的根本原因和时代密码,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基本依据。对于中国之治的特征优势,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中国之治”是党领导下的集中统一之治。二是“中国之治”是人民为本之治。三是“中国之治”是法德结合之治。四是“中国之治”是优秀中华文化之治。五是“中国之治”是现代数据管理之治。六是“中国之治”是全面全方位之治。
就高校承担的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有的同志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治理的文化基础,大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和根本问题。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基础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核心的使命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造。因此,大学的治理要着力在育人、治学和学术共同体的自治方面下功夫。《礼记·大学》里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明德天下,这是一种立己达人、家国同构、兼济天下的社会治理思想,也说明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大学善治的主体是师生,关键在干部。组织部的同志讲,要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必须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的年轻化、专业化干部队伍,要通过挂职锻炼、实践锤炼、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打造“四型”机关、“四型”干部队伍等,打造优秀青大文化,彰显蓬勃青大治理活力。
就高校承担的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有的同志认为:学习全会精神和《决定》的理论思想,目的是把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高校社科界要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上不动摇、在加强制度理论研究上出成效、在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教学科研育人全过程上见行动、在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上提速度、在提升科研治理能力上求突破,切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在新时代条件下,探索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提升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见行动、见实效。
就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这一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立德树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我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应该坚持继承、发扬、融合、创新的立场,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阐述好,更好地构筑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重要依托和良好契机。
就做好团的工作,更好促进青年教育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做好共青团工作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重点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突出实践育人,真正发挥好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作用。第二,要强化先进性锻造,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纯洁、信仰坚定的共青团员队伍。第三,要持续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努力为党培养一批政治忠诚、能打硬仗的青年政治骨干。
就强化担当意识,围绕学院办大学这一重要使命,大家认为:要把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强化制度意识,严格维护、自觉尊崇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作为高校党员干部,要在基层岗位工作中自觉贯彻学校“学院办大学”的理念,强化制度意识、自觉服务党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工作大局,维护学校办学的中心工作;要积极根据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完善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学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推动主题教育与校、院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为实现学院和大学这一学术共同体的善治而努力奋斗。
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国社会治理能力,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有的同志结合中外各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表现,谈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谈到了中国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最美逆行者的榜样力量,认为要把这些英雄事迹转化为思政课程的案例。有的同志谈到了疫情期间停教不停学的做法,认为新时代以5G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便捷有效的网络技术平台的开发,使得疫情期间,不仅保障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启发了教师吸收丰富教育资源、利用多元平台、探索教学改革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教与学的新变化、新创造和新成效,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进步。
总之,通过培训班学习和交流,坚定了对党忠诚的信念、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下一步要结合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坚定不移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认识,着力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和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