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制度创新,提升科研机构的管理水平
人文社科处副处长 陈志强
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内容,通过听胡书记的辅导报告、自学和小组交流,大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领会。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制度创新,提升科研机构的管理水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来看,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学校层面,我们同样也面临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练掌握这一思想提出的治国理政的理念、思路、举措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我校科研管理的实践当中,必将大幅度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源于实践,成于实践和作用于实践的,在指导当下,引领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二、下面结合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谈一谈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理论,推进科研机构管理的制度创新的体会。
学校已基本完成“1+2+4+N”的制度设计改革,对接学校顶层设计,出台科研机构的管理办法,是推进制度创新、提高我校治理能力、落实“学院办大学”的制度保证。目前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可分为上级部门批建、校属机构和院属机构三类。但机构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院属机构缺乏学术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没有起到凝练学术方向、聚集人心的的作用。学院考核流于形式,部分机构名存实亡,缺乏退出机制。2、校属机构与相关学院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适合依托学院发展的,回归学院的主动性不够,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政策激励。3、上级批建机构在引领我校学术发展方面的作用尚未凸显、缺乏整合校内研究力量的实力和动力,与相关学院合作开展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
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当然要依靠相应的制度来破解,在制定办法的过程,就要充分考虑学院、机构和教师这三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实际情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之中,”。那么这个思想在我们出台政策,设计制度时,就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一国如此,一校也是如此。按照总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我们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学院、机构和个人利益,做出了以下的制度设计:
1.明确了研究机构要依托挂靠单位管理。若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机构负责人需要做什么哪?他就要主动处理好和学院、教师三方的关系,要与受聘的专兼职人员及挂靠单位三方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受聘人员的挂靠单位和教学科研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将责权利提前公开明确了,各自边界分清了。
2.研究机构的专兼职人员要做什么呢?他发表或提交的研究成果必须同时标注挂靠单位和所在研究机构名称,并且研究机构专兼职人员的科研业绩计入挂靠单位业绩。这样挂靠单位在学校考核时也有了利益。
3.挂靠单位做什么哪?他要负责研究机构的人员教学安排、职称评定、成果互认、与研究机构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等。这样研究机构的人员就不用担心没课可上和职称参评的问题了。
4.通过这样一个制度设计,机构、学院和个人三方都考虑到了,大家都有了收益,合作也就可能继续下去了,但这还不能结束,还要在制度制定之时考虑制度的执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制度的生命力还在于执行,要按照学校科研机构制度设计的总体框架,要求相关各部门和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在学术环境构建、学术发展引领、特色建设等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保障机制和执行机制。这样才基本完成了一个较完成制度设计过程。
三、通过以上科研机构制度建设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宝库,是行动指南,是我们考虑问题,开展工作的思维框架,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理论、领会精神,还要用于实践、勤于实践,这样必定会对个人、学校的事业发展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