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成,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市南党支部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主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疗专家组组长。

在重大的公共医疗事件面前,在人民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的危难时刻,他作为救治队伍中的主将。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从未退却。抗洪、SARS、H1N1甲型流感、汶川地震救灾、新冠肺炎,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积极加入到防灾抗疫的一线。
1998年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他冒着洪水、酷暑及被灾区疫病感染的危险,不远千里赶到江西,为灾区人民治病救灾。在灾区,为了早一点救治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他将个人安危抛到了身后,义无反顾地跳上冲锋舟,在一望无际的洪水中颠簸前进了两个多小时,顾不得颠簸引起的呕吐,立即走近灾民,为他们体检和救治。最终他所管辖的灾区无一人因病致残和死亡,未发生传染病的流行。他突出的工作表现,赢得了江西省委省政府多次表扬和嘉奖,并被评为山东省支援江西九江救灾防病先进个人。
2003年SARS来袭,作为专家组成员他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每天都要参加四五次会诊,有时下半夜一两点钟还要去会诊,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进入SARS病房,面对病人,他一呆就是20天,在SARS病人的诊断、治疗、消毒隔离及监测等方面,他总结出了一整套SARS防治经验,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及防治方法,从而填补了青岛市在SARS防治方面的空白,圆满地实现了青岛市SARS零感染、零死亡的目标。
同样,在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伤员救治工作中,他又作为青岛市专家组的成员,积极投入到汶川转来青岛市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2009年,面对H1N1甲型流感病人,他再次作为青岛市专家组组长承担起了H1N1甲型流感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不分白昼和节假日奋战在第一线上,使青岛市未发生误诊和漏诊一例病人,未发生一例传染者,所有病人均得到有效救治,并痊愈出院,确保了全市人民的安全。
2020年初,湖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作为青岛市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医院,病魔无情,决战有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迅速周密部署疫情防控与救治工作,全力以赴打赢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成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他作为青岛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员和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副组长,日夜坚守在防控一线,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只要有患者,只要有会诊,他都第一时间赶到,亲自询问病史和查体,认真诊断和排查,亲自制定诊治方案。2020年1月,他和专家组诊断确诊山东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诊治患者过程中,他亲自来到病房问病史,给病人查体,制定治疗方案。此后,每天他都要参与会诊,在他的指导下医院先后收治10余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重症患者2例,均康复出院,其中山东省首例重症患者也康复出院。
在2020年元宵节举家团圆的时刻,医院接到上级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的命令,于文成再一次主动请缨,积极要求参加山东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战场。当时考虑到科室工作和他本人已是55岁年过半百的人,医院领导不同意他去,但他说他有17年前的抗击“非典”的经历,同时又有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他完全能够担当此项艰巨的任务。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医院不得不同意他去,让他担任了医疗队专家组组长,成为此次出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医生。
抵达武汉后,他不顾旅途的劳累和前一天晚上因准备物资和个人必备用品而彻夜未眠的疲劳,立即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去。作为医院132名整建制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在于文成的带领下,青大附院医疗队迅速投入到武汉市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抗疫工作中,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全面负责50多名重症患者的诊治。面对传染性强的危重型患者,不仅工作任务重,他们更承受着感染风险和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但在于文成的带领下,勇士们克服种种心理、体力、生活的负担,沉着冷静开展工作。他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第一个进入病房,了解每位病患的情况,详细制定治疗方案。每天晚上还要参加各小组长例会,总结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部署明天的医疗工作。他不辞辛苦,科学防治,在工作中,他亲自查房详细了解病情,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武汉50多天,几乎每天都要到病房亲自检查每位患者临床及各种化验指标,52位患者的资料他都要一一查看,然后将每位患者的医嘱和要注意的事项一一写在纸上,交代给分管病房的医生和护士执行。每周两次进病房红区对每位患者查房从未间断过,有时医疗队中的其他专家不让他那么频繁进入红区,让他在办公区听汇报指导一下,但他仍然坚持要亲自进红区看病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查房非常认真,不漏掉任何情况,病人大便了,他都要去看看是什么形状,颜色如何,量有多少,并跟一起查房的医生和护士分析,从大便中分析相关病情变化。病人的出入量、液体输注速度、什么时候输注什么药物,他就像布兵打仗一样,逐项安排。几乎每天深夜1-2点钟才睡觉,在睡觉前总要给病房红区及值班医生护士打电话询问患者的病情,并对治疗提出指导。在最后的半夜的时间内,从外院集中危重高龄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到病房,每天工作到深夜2点钟,几乎每几个小时都要打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嘱咐红区的医护人员,随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执行情况汇报给他。
为防止更多的人被感染,许多检查他都亲自去做,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口罩和面罩,每次查房他都是一身汗,闷得喘不过气来,刺鼻的消毒剂味,经常呛得他眼睛充血,眼泪直流,不断地咳嗽。因为他在病房工作时间太长,大家屡次劝他离开病房去休息,但他为了病人治疗的连续性,从未离开。在红区最危险的工作,他总是都要第一个干。咽拭子检查,要采集标本,此时是暴露危险最大的时候,同时又要在原来多层的防护服,外加头套,憋得令人窒息。他要首先亲自去做,并把做的过程中可能发现的问题及处理和注意事项告诉其他医生和护士。查完房后他本可以出红区,其他医生再做剩下的工作,但他总要继续留在红区,直到其他医生完成工作后,和其他医生一起离开红区。他说,我在这等他们一起出,他们安心,我也放心,毕竟我在17年前就在SARS病房工作过,对这种传染行疾病处理有经验。
除了常规的医疗工作,还要参加许多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的工作,忙个不停。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有多名重症患者康复出院,展示了山东医疗队的水平,为遭受疫情煎熬的武汉群众送去了希望和信心。在这次防控疫情的“战役”中,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奋勇拼搏、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以最坚定的意志、最无畏的气概、最顽强的作风,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实际行动构筑起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堡垒。
工作中他是个严厉的人,在对待患者的诊疗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他不仅自己对病人的病情了如指掌,也要求每位医护人员对病情非常清楚,即使是一张尿常规和大便常规的化验单都要求知道的一清二楚。在新冠肺炎重症病房这种特殊情况下,对于18项核心医疗制度也严格执行。每周五要对全病房所有的病人逐一交班,每位管床的医生要一一讲清病情,对病人治疗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每天早晨的医疗和护理共同交班,红区和办公区同步视频交班;病例质量严格把关,他亲自给医生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病历书写的培训,从而保证了医疗质量。他坚持科学救治,严格执行“两零、两有、三及时、一加强”原则积极开展工作。“两零”即零感染、零投诉,“两有”即有温度、有感情,“三及时”即患者病情变化掌握及时、临床治疗及时、心理安抚及时,“一加强”即加强病区文化建设。50多天的日夜奋战,医疗队累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97人,其中重症80人、危重症17人、治愈出院82人,累计开展核酸检测305人次。医疗队5位麻醉科医师参与院区气管插管51例,占光谷院区全院插管的77%。医疗队创新引入重症超声技术对重症患者脏器功能进行评估,救治出院光谷院区年龄最大的91岁重型高龄伴多脏器损伤患者,成功为86岁高龄合并脑梗死、高血压病、房颤等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危重型患者行微创气管切开术,成功为1例107 Kg危重型患者行气管插管并成功拔管,用高水准的医疗技术交出了一份学霸级“武汉答卷”。使命如磐,责任在肩,在于文成的带领下,医疗队凭借过硬的急危重症抢救水平和奉献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各级专家组高度评价和患者的肯定、信任、褒扬。2020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遇见你”栏目、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家乡英雄》节目,分别报道了他在湖北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新冠肺炎重症病房救治重症患者的事迹;山东省内及青岛市等城市主要户外大型电子宣传屏幕也把他的事迹广为宣传。
一袭白衣写忠诚,于文成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一次次率先垂范、义无返顾地冲上前线,舍身忘我,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用自己的行动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了大医精诚的奉献之歌,是无愧于人民的健康卫士。